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简称长春人卫站)始建于1957年10月,原名为中国科学院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1974年迁至长春市净月潭西山。2001年4月,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 长春人卫站研究领域包括空间目标精密测定轨、卫星动力学、天文地球动力学和天体物理学。
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建设,长春人卫站已由手段单一的观测站发展到今天多学科、多方向的综合性天文研究基地。长春人卫站作为国际激光测距服务组织ILRS、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CMONOC、全球导航定位系统服务组织IGS、北斗全球连续监测评估系统iGMAS和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研究中心等的重要基准站,出色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各项任务,承担了国家大科学工程等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长春人卫站现有职工70余人,研究机构包括:卫星激光测距研究室、光电观测研究室、GNSS研究室、理论研究室。经过全体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我站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科研产出逐年增加,具有影响力的SCI文章数量和科研经费成倍增加。
长春人卫站利用自身学科特点及科研优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长春人卫站科研团队通过自主研发的软硬件系统,独立创新改造观测设备,在国内率先完成千赫兹高重复频率白天常规激光测距;参与完成国内首次星地时间比对试验和星地激光链路通信试验;圆满完成了“神舟”、“嫦娥”、“天宫”等国家重大任务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多次获得国防科工委、中科院、中科院人卫应用中心的表彰和奖励;完成了中科院CAPS项目和北斗二代导航项目下达的各项任务;参与完成了“十二五”国家大科学工程 “中国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络” 项目。
长春人卫站承担了国家大科学工程大陆构造环境监测网四个基准站的建设项目;2013年正式获批国家“十二五”科教基础设施—“吉林空间目标观测基地”项目的建设,该项目占地6万平米,涵盖1.2米大视场空间碎片观测系统、特大视场空间碎片探测系统、13米VLBI射电望远镜和数据处理中心等项目。
目前,长春人卫站下设有阿根廷圣胡安观测基地、吉林空间目标观测基地(吉林省吉林市)、抚远基准站(黑龙江省抚远县)、阿鲁科尔沁基准站(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和长岭基准站(吉林省长岭县)等多个观测基地和野外台站。
按照中科院新时期办院方针和“四个率先”的目标要求,长春人卫站将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天文学前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培养引进高水平人才,提高卫星动力学、天文地球动力学和天体物理学研究水平,提高天文观测设备的研发水平,把我站建成国家战略布局中重要的空间目标监测基地和天文学理论研究基地,为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科学普及做贡献。